但是无论如何,我总还是爱我的北京,记得在冰心的早期文字里,读到过她爱万丈沙尘的北京城的句子,她那时在美国留学,属于很新派的女性,也曾用她那生花的妙笔,细腻地描绘过她所就读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洁净、绮丽的风光,令人艳羡、向往,然而,她却在文章里动情地说,她依然爱着北京,而且是万丈沙尘,生态状况极其成问题的北京。往昔的北京,素有“雨来墨盒子,雨后烟灰缸”一说,即使到了90年代的今天,仍时有沙尘,这当然可以就环境保护问题作许多的文章。可是,抛开环保问题,我也要说,即使这样的北京,我也爱。一个生命,他爱一片土地,往往极有道理,却又用不着“讲理”。
我也不仅是爱北京这片土地,我更爱北京人。我这里所说的北京人,主要指胡同杂院里,那些最普通的北京市民。我在《钟鼓楼》里,表现了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,那一分自然流露的温情,与人际磨合中的圆通。在表现90年代新北京人的新状态的长篇小说《栖凤楼》里,我又揭示了北京人精神世界里的某些新的生长点,比如他们不得不抑制怀旧情绪,去应付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。现在有许多试图对北京人的性格“一锤定音”的说法,比如以北京的出租汽车司机为例,把北京人的共同性格定位于“善侃”,就是既好客、开放、热情、多嘴多舌,又未免沾沾自喜、夸大其词、吹牛没商量。北京人是一种多元存在,就老北京而言,我以为我在中篇小说《如意》里,通过校工石大爷所体现的憨厚善良直率坦荡、必要时不顾后果挺身而出,以及清朝末代格格所体现出的贞静多礼恬淡隐忍,关键时不惜抛弃功利倾心相许,是比较典型的品格,就新一代北京人而言,长篇小说《风过耳》里的那几个青年男女,他们或见多识广、满不在乎,或焦虑犹豫、热衷于形而上思辨,则可能较具代表性。
所谓“冠盖满京华”,北京那“官本位”的价值观念,既外化为许许多多的社会景观,也沉淀在人们的心底里,80年代初,我作为编辑到上海组稿,走在上海的高楼大厦下面,觉得街景很洋气,可是,令我惊讶的是,街道上的小矫车密度不高,而且车型都很落后,远比不了北京大街上那种进口轿车亮锃锃地奔来驰去的阔绰,这是怎么搞的呢?后来才恍悟,这是因为北京充满了中央机构,光是部级干部,就数点不清,司、局级干部就更多了去,按“官本位”的待遇规定,部级干部都可配备专车,干部其实也都可以把机构车队里的车开了使用,那时还没有限定必须乘坐等国产品牌,所以大都置备的是日本皇冠、公爵等豪华型小轿车;而上海市长也才只是个正部级罢了,难与北京的平肩,因此,在配车上,也就只能相对就简单一些,结果,这两座城市街道上的车也便具有了不同的“风格”。到了90年代初的北京呈现了马路上黄汪汪一大串“面的”的景观,所谓“面的”,就是微型小面包出租车,它们大多矮小单薄,里面没有冷热空调,而且所排放的尾气含毒量大,北京的大气环境遭到破坏。堂堂京城,怎么出租车寒酸?上海、广州的出租车,就很少有这样的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?关键的因素作为一个“官本位”的城市,它的大小官员大多数情况下,有专车使用,进入市场经济后,各种公司更都有很漂亮的小轿车而且不受“只能使用国产车”的限制,以至炫财斗宝般配备进口豪华车、各类公务员办事,也可以很容易地“借坐”这类车辆,所以,恰恰是在北京,一般的无官非吏的市民,他们才是出租车的主要消费者,而他们的消费能力有限,“面的”虽简陋,但毕竟是汽车,坐上去总比坐三轮车体面,且收费较低,省时合算,也具有深入到胡同深处的功能,与他们好面子又图省钱的生活习惯、心理定势相契合,故而大受欢迎;许多出租汽车公司,也乐得以投资低、回收快的“面的”,为其主要的,甚至唯一的车型。我曾在南方一个很小的县城,看到那里的出租车全是奥迪、桑塔纳,开头很吃惊,后来一问,也便释然———原来那里的出租车的主要顾客是当地的干部,他们的行政级别都很低,不可能有专车伺候,机构也不好公然花钱置备一个车队,但他们“因公”打“的”,一律可以报销,故而支持县里某些经商的朋友,成立以他们为主要顾客的出租汽车公司,实际上那也便是他们的变相专用车队。北京的“面的”因尾气问题,已在最近被强行淘汰,但替代它们的,一时也大都是仍较寒酸的夏利小轿车,因为一般较有身份的干部,仍用不着打“的”。一位出租汽车司机告诉我,有一回某级别相当高的干部,他那专车半道坏了,于是转乘他的出租车,快到那条单行道的出口时,他问那位干部怎么走,那干部只是说:“回家呀,”他问:“您家在哪儿?怎么走?”那干部竟一时语塞,该决定往哪边拐了,却还说不清,只是强调“回家”……最后他不得不绕一圈回到那干部抛锚的地方,跟那焦急地等待救援的司机详细打听:“究竟这位大爷的家在哪儿?该怎么走?……” 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,但如要正确把握与反映其风貌、神韵,却非易事。作为一位祖籍四川的作家,刘心武有幸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连续50余年,观察感受北京这座古都的风云变幻、喜怒哀乐,以至将其生命与这座城市交融在了一起。本书不仅有作者深情侃说北京的文字;有以北京那虽已消失,却精神不死的隆福寺为背景的,令人神伤凝思的爱情故事;有以北京至今引为自豪的,富于野趣的城区水域为背景,充溢着时代旋律的,关于新一代追求的喜剧故事,而且,难能可贵的是,本书还收录了与其文字融为一体的丰富照片,其中不但有积淀着岁月沧桑的老照片,更有以特殊角度“偷觑”的新北京倩影。